就因為 巴黎 兩個字代表的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浪漫?
巴黎人真的很浪漫(=不理性),他們動不動就發動罷工與罷課,決定罷工與罷課的過程更是浪漫到極點。而他們對於愛情的態度也不受名義上行式上的束縛,兩個人想要在一起呢,無論結婚與否在法律上也有一定的保障呢(真神奇)。
今日的法國有85%的成年人選擇了Vive en couple(一起生活=同居) : 1.Le mariage(結婚)婚姻當然是傳統上的第一選擇。2.Le concubinage(同居)不想被白紙黑紙婚約綁住的人可以選擇只同居呢,但是要到市政府登記。17%的人選擇了此種方式,受到法律保障還能夠一起繳稅(較省錢)。3.Le PACS(無論是和異性或〝同性〞在一起)簽下PACS合約,當然是可以隨時解約走人的。4.L'union libre(自由地在一起)也有18%的人選擇單純在一起。當然上述四種狀態都是可以隨時解除的。只是法律上的權益義務不同罷了。
所以法國人對於戀愛的態度很有彈性與自我的。
但是這並不代表電影只要取了巴黎的片名,就可以誘騙對法國有錯誤想像的觀眾,進到戲院去。
也可以說是那唯美言情的海報和巴黎兩個字誘導了觀眾。
這一年來我被誘導而看過的電影,中文譯名含有巴黎的:
Paris j'taime巴黎我愛你 (片名翻譯與法文原文相同,這沒話講。21名國際導演,18個巴黎特色區域,愛可以是很多形態)
Hors de prix 巴黎拜金女(法文原文中完全沒有巴黎兩個字呀!Hors de prix=not affordable.好像也很難翻成中文。所以片商運用了"巴黎=時尚浪漫之都" "敗金女=女性化物質化的題材"來吸引觀眾。不過實際上看完此片後,發現導演所想表現的是隱藏在膚淺的金錢物質化觀念之下的-愛的普世價值=無價。真的不喜歡巴黎敗金女這種惱人的名字。)
Marie Antoinette 凡爾賽拜金女(又來了!又來一個拜金女! 法文是瑪莉安東尼-法王路易十六世的妻子瑪莉皇后的名字。這個片名真是超級錯誤性地誤導!瑪莉皇后也並沒有說出:『人民沒有麵包吃?為什麼不吃蛋糕呢?』這樣遺臭千古的話。導演Sofia Coppola只是想從一個女人的角度重新檢視這位在法國大革命歷史上被受爭議的人物。翻譯的人倒底又沒有真的看過這部電影呢?!明明是部為了平反瑪麗皇后在歷史上沉重爭議的電影..)
Orchestra Seats 巴黎不打烊(Orchestra Seats =音樂廳的座位(因為這部片其中一個故事的發展主軸是環繞著鋼琴家)。好吧,我承認巴黎不打烊的片名當然比什麼音樂廳的座位還吸引人...)
Les chanson d'amour巴黎小情歌
請先看台灣版的海報:任誰看了都會認為是浪漫唯美的巴黎香頌愛情電影,可能還會有刻骨動人之類的元素。(我將衣蝶點數拿去換了巴黎小情歌首映會的電影票,衣蝶點數真是好用,還換過兵馬俑的門票、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小說。雖然兌換的東西和原本累積的金額真是不成正比,不過文化類的東西本來就是無價的阿,拿這個理由讓自己開溜。噢,岔題了)
接下來是法國版的海報 (哎呀,和台灣的言情海報真的天壤之別) 事實上,這部片並非什麼美好的香頌愛情電影。雖然我也不喜歡純愛系的電影。縱使我看每部電影前都會先看過文案介紹,累積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不能再相信電影公司出版的〝商業性、美好的〞電影片名與文案介紹。這部電影的元素:過於矯情的香頌對唱(法國香頌當然要是Edith Piaf用生命來演唱的歌曲才撼動);海報中的女主角莫名其妙地被導演迅速刺死踢出戲外;海報中的男主角只好以悲傷和需要溫暖此類的藉口擁有一夜情(當然,這或許是全天下男人都可能做的事);不過最弔詭的是,男主角的最終歸屬是一位男孩(擁有少年維特煩惱的男孩)!並非評論同志,我認為愛本來就不分性別國界顏色...只是當你看到海報與片名與文案時怎麼可能設想到這樣的"奇異"故事發展。唉。
簡而言之這是部「法國巴黎」+「三P不婚情侶」+「同性三角戀情」與『巴黎小情歌』完全無法連想在一起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