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2007

No more Paris...

為什麼片商老是要使用〝巴黎〞的名稱欺騙觀眾呢?
就因為 巴黎 兩個字代表的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浪漫?

巴黎人真的很浪漫(=不理性),他們動不動就發動罷工與罷課,決定罷工與罷課的過程更是浪漫到極點。而他們對於愛情的態度也不受名義上行式上的束縛,兩個人想要在一起呢,無論結婚與否在法律上也有一定的保障呢(真神奇)。
今日的法國有85%的成年人選擇了Vive en couple(一起生活=同居) : 1.Le mariage(結婚)婚姻當然是傳統上的第一選擇。2.Le concubinage(同居)不想被白紙黑紙婚約綁住的人可以選擇只同居呢,但是要到市政府登記。17%的人選擇了此種方式,受到法律保障還能夠一起繳稅(較省錢)。3.Le PACS(無論是和異性或〝同性〞在一起)簽下PACS合約,當然是可以隨時解約走人的。4.L'union libre(自由地在一起)也有18%的人選擇單純在一起。當然上述四種狀態都是可以隨時解除的。只是法律上的權益義務不同罷了。
所以法國人對於戀愛的態度很有彈性與自我的。
但是這並不代表電影只要取了巴黎的片名,就可以誘騙對法國有錯誤想像的觀眾,進到戲院去。
也可以說是那唯美言情的海報和巴黎兩個字誘導了觀眾。
這一年來我被誘導而看過的電影,中文譯名含有巴黎的:
Paris j'taime巴黎我愛你 (片名翻譯與法文原文相同,這沒話講。21名國際導演,18個巴黎特色區域,愛可以是很多形態)

Hors de prix 巴黎拜金女(法文原文中完全沒有巴黎兩個字呀!Hors de prix=not affordable.好像也很難翻成中文。所以片商運用了"巴黎=時尚浪漫之都" "敗金女=女性化物質化的題材"來吸引觀眾。不過實際上看完此片後,發現導演所想表現的是隱藏在膚淺的金錢物質化觀念之下的-愛的普世價值=無價。真的不喜歡巴黎敗金女這種惱人的名字。)

Marie Antoinette 凡爾賽拜金女(又來了!又來一個拜金女! 法文是瑪莉安東尼-法王路易十六世的妻子瑪莉皇后的名字。這個片名真是超級錯誤性地誤導!瑪莉皇后也並沒有說出:『人民沒有麵包吃?為什麼不吃蛋糕呢?』這樣遺臭千古的話。導演Sofia Coppola只是想從一個女人的角度重新檢視這位在法國大革命歷史上被受爭議的人物。翻譯的人倒底又沒有真的看過這部電影呢?!明明是部為了平反瑪麗皇后在歷史上沉重爭議的電影..)
Orchestra Seats 巴黎不打烊(Orchestra Seats =音樂廳的座位(因為這部片其中一個故事的發展主軸是環繞著鋼琴家)。好吧,我承認巴黎不打烊的片名當然比什麼音樂廳的座位還吸引人...)


Les chanson d'amour巴黎小情歌
請先看台灣版的海報:任誰看了都會認為是浪漫唯美的巴黎香頌愛情電影,可能還會有刻骨動人之類的元素。(我將衣蝶點數拿去換了巴黎小情歌首映會的電影票,衣蝶點數真是好用,還換過兵馬俑的門票、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小說。雖然兌換的東西和原本累積的金額真是不成正比,不過文化類的東西本來就是無價的阿,拿這個理由讓自己開溜。噢,岔題了)
接下來是法國版的海報 (哎呀,和台灣的言情海報真的天壤之別)

事實上,這部片並非什麼美好的香頌愛情電影。雖然我也不喜歡純愛系的電影。縱使我看每部電影前都會先看過文案介紹,累積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不能再相信電影公司出版的〝商業性、美好的〞電影片名與文案介紹。這部電影的元素:過於矯情的香頌對唱(法國香頌當然要是Edith Piaf用生命來演唱的歌曲才撼動);海報中的女主角莫名其妙地被導演迅速刺死踢出戲外;海報中的男主角只好以悲傷和需要溫暖此類的藉口擁有一夜情(當然,這或許是全天下男人都可能做的事);不過最弔詭的是,男主角的最終歸屬是一位男孩(擁有少年維特煩惱的男孩)!並非評論同志,我認為愛本來就不分性別國界顏色...只是當你看到海報與片名與文案時怎麼可能設想到這樣的"奇異"故事發展。唉。
簡而言之這是部「法國巴黎」+「三P不婚情侶」+「同性三角戀情」與『巴黎小情歌』完全無法連想在一起的電影。

11/28/2007

回‧顧(part II)

這篇回顧和上篇回顧的相關係數 r=0
我只要隨興地想到一些事情,很高impulse的事,就會驅使我不顧隔天一早的課與持續凹陷的黑眼圈,書寫狂地打文章。噢,但是其餘時候,受困於正經事與專業書籍(非小說的其他textbook&paper)時,我都只能無力也無心地讓我的BLOG處於荒漠狀態(似乎絕大部分時間)。

今天想要回顧的是這大半年來看的電影。
雖然回憶這種東西,就像丁D所說的遇到某個人時,像是鑰匙插對了鎖,回憶與故事就會源源不絕被觸發而流淌出來。
不過呀,人腦的儲存記憶體很是還不中用有年限的(如果又不幸患了Alzheimer's disease),你會需要相機、紙筆、電腦、蒐集品...來協助記憶的不腐壞保存。
電影的浮光掠影回顧:
每日每日我太需要影像的刺激和耽溺每個故事中的不想自拔。

2007春季(推甄結束後的日子,愜意,寫意,long vacation):

Snow cake 雪季過客 (The different way we face sorrow+ super furry animal OST)
狂愛聖彼得堡 (得到俄國聖彼得堡的旅遊風景非常吵雜這個結論)
A Good woman 美麗誘惑 (Scarlett Johansson 如果誘惑我,我可能也不免俗地會屈服 ,哈)

The science of sleep戀愛夢遊中(愛死了這部。因為活在奇想中的愛情太悲傷式地美麗)

扶桑花女孩(日本似乎很新興復古場景,小礦鎮小故事,我的共鳴也很小)

Honey and clover蜂蜜和幸運草 (大概只有蒼白的蒼井優演譯的藝術性女孩深得我心,漫畫版或許會好看超多)
Saving fave面子(在紐約上演的華人lesibian與母女衝突的故事,平凡的人物場景處理得像李安早期的電影喜宴那樣,還是令人感到衝突後的溫暖)
Running with Scissors一刀未剪的童年 (如果想看一下"精神病與神經科醫生間的差異" ..recommended) Little miss sunshine小太陽的願望(沒有什麼比小女孩的大夢想更為重要。家庭中的每個人個性都鮮明到了極點,美國的電影難得這麼故事性,若沒看過實在太可惜的一部電影)
Blood diamond血鑽石(李奧納多已不是當年鐵達尼號裡的毛頭小子了,近年的電影開始關懷起第三世界的角落。來自非洲內戰國家的衝突鑽石讓歐美各國貴婦光鮮亮麗卻是非洲人用生命鮮血開採的) The Queen黛妃與女皇(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傾向美麗善良的黛妃,這部電影讓伊莉莎白女皇與英國王室的角色功過分明,Helen Mirren深刻地詮釋女皇內心如美麗麋鹿般的驕傲又孤獨..)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最後的蘇格蘭王(烏干達的暴政獨裁-阿敏的傳記故事,Forest Whitaker 演技太精湛了,讓人有撇開殘酷施政不管的話,阿敏的個性仍是可歌可泣的錯覺)Mr. Bean’s Holiday豆豆假期 (來自陰雨英國的豆豆先生闖蕩法國陽光坎城,所有的笑點都是笑點,豆豆先生的演技second to none..)
千里走單騎(反璞歸真的張藝謀,場景在雲深處的雲南,高倉健飾演的日本父親,背影在大山大水的麗江找尋傳統戲曲─只為貼近 長年互相誤解現在處於癌症末期的兒子的生命軌跡...)

Borat(〝毫無保留地〞修理美國文化,哈薩克男子想橫越美國找尋海灘辣妹的脫稿旅程,捧腹大笑程度與辛辣的諷刺度成正比)
The lives of others竊聽風暴(Ulrich Muhe演活了冷靜內斂又慢慢顯露人性光輝的東德秘密警察。但在獲得奧斯卡外語片獎之後不久胃癌奪走了他的生命,令人驚愕遺憾,此片是空谷絕響了。)
An inconvenient truth不願面對的真相 (每個地球人都應該要看過的紀錄片電影吧!!!左右環境生態的高階政府官員更應該當作必看的〝教育片〞,教育他們對環保的良知良能..)
Avril四月之戀(想把每一句法文台詞都背下來。湛藍的普羅旺斯海邊,心靈得到自由主義的實證。教堂內,信仰得到生命應有的熱度..)
Modigliani畢卡索與莫迪亞尼(比畢卡索還有才華的Modighiani,只是貧窮和酒精吃掉了他的天才與今生唯一的愛)The Girl Who Leapt Through Time跳躍吧!時空少女 (日本的動畫是抓住目光的影像細緻處理加上抓住纖細人心的絕佳故事性。和時空少女一起跳躍阻止生活中的'不期望值',唯獨遺憾是綿延亙古的..) Driving Lessons人生 駕駛課('榮恩'長大了,足以和老牌女星茱莉華特斯一起飆戲...)
transylvania尋愛之路(羅馬尼亞慢溢出不可思議的光暈變化,尋愛式的吉普賽流浪,謬斯女神的黑色眼睛讓一切有了力量能夠承受失去。)


用〝一言以蔽之〞來描述每部電影在我腦袋皺摺中曾經點燃過的複雜反應,有點難。

Anyway,感謝各位朋友耐心地觀看(只有三言兩語加上海報的簡陋內容) I appriciate!!!

請繼續收看電影海報蒐藏續集。2007夏季與秋季看過的電影..to be continued...

為東京鐵塔而失序的事。

翻開我斷簡殘篇似的日記,80%都是電影和美食的隻字片語記錄。
那麼這應該不能稱為日記了吧,只是一本以防我太過麻木度過人生後會漸進式失憶的-記事本。

今晚看了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的改編電影,和日劇版本有極大的差別,日劇的每一集,親子之情與世上最堅忍的母愛,都令我淚腺無比暢通(比愛情故事還令我動容呀)。電影版本則是最吻合Lily Franky 的原著,身邊的朋友不分男女無可避免地抽答聲此起彼落。而我則是無可避免地想到我的老媽,Si tu meurs et que tu sois loin de moi, car moi je mourrai aussi. 從孩提起,只要觸發性地想到若有一天我的老媽離開我到另一度空間去,我都會覺得那麼我也無法充分地再活下去。

就像Edith Piaf 在她的摯愛之人Marcel Cerdan為了趕去與她相會而搭上了死亡班機後..所寫的那首歌L'ymne à l'Amour(愛的禮讚)中,Si tu meurs et que tu sois loin de moi, car moi je mourrai aussi (倘若你逝世離我遠去,我也會追尋你...)

生命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了,我還承受不起。

願每個人的老媽,都健健康活力充沛。